通识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育研究 > 正文

以“核心三要素”的理念引领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高天琼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05   浏览:

通识教育必须达到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综合目的。目前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中普遍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受重智主义的影响,将通识教育狭窄化为单纯的通识课程开设和通识知识传授的倾向仍然存在,要么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要么尽管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造就合格公民,但在引领学生价值塑造方面渠道单一、方法简单、效果不尽人意;二是在知识传授中,割裂“博通”与“精专”的辩证关系,将通识教育片面理解为各方面知识都要涉猎一点,进而将通识课程演变成各种导论课、选修课“拼盘”的浮光掠影式教学;三是教育活动中能力培养体系割裂化现象严重,导致学生知、情、意、行失衡,难以达到培养“全人”的目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建构。xg111net代理商自2011年9月组建湖北省高校首家xg111net代理商以来,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建构科学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凝练了以“人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锻炼”为“核心三要素”的通识教育理念,引领改革工作深入。“核心三要素”的通识教育理念受启发于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布卢姆用分类学分析学生的各种学习,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核心三要素中的“人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大致与此对应,同时又具有各自的内涵和逻辑关联。本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核心三要素”的通识教育理念内涵是什么?何以提出?理论和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以此对高校如何在实践操作层面落实通识教育理念略陈管见。

一、关于人格塑造

学术界对人格的定义很多,不同的学科如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思政学科中的“人格”多为“品格”之意,并在日常的使用中被赋予很多道德的蕴含,如所谓“人格高尚”、“人格低下”等。心理学上认为“人格”不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用语,而是指“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1】这里所说的“各种交互作用”既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后天教育、环境等因素内部的作用,也包括这些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内在动力组织”包括稳定的动机,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行为模式”是指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模式,如一贯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习惯、生活方式及风格等。换而言之,人格也就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因素与后天教育、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个人个性特点的需要、动机、性格、兴趣、情绪、能力、价值观、气质以及由此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可以归结为个人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素质等,并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表现出来,使个人呈现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大致而言,人格等同于个性或性格,在英文中,人格、个性和性格都是personality。人格塑造就是对符合理想要求的健全人格的追求和型塑,既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型塑,也包括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教育的型塑。

对理想健全人格的追求是包括通识教育在内的所有类别教育思想观念的目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引导人趋向真、善、美,这实质上是对一种理想健全人格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本质上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理想健全人格实现的过程,通识教育也不例外。什么是真善美,如何达到真善美,其实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人类教育史上,不管教育的具体理念和形态如何变化,但“追求理想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一本质从未变化,所不同的是,对理想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具体的历史的界定。【2】通识教育作为人类教育史上的特定教育思想观念,其首要和终极目的同样是对符合理想健全人格的塑造。只不过,与自由教育思想和专业教育思想不同,通识教育对理想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有着特殊的理解。

将人格塑造作为通识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实践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实践着的主体的人,其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实现主体的客体化;二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实现客体的主体化。因此,教育必须对教育者施加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传授给受教育者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能,二是教会人在实践中自我修炼、超越和发展。如果说前者主要属于知识传授能力锻炼的内容,那么后者就必然属于人格塑造的内容。而反观现实,将通识教育等同于单纯的通识知识传授,使得通识教育理念狭窄化,是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一大流弊。教育的目标是要转知成识、转识成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大量的现象,并不是学生缺乏基本的知识,而是知识始终存在于学生的认知层面,并没有实现内化,成为学生的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导致知行分离。究其实质,这种通识教育的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教育思想理念层面,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的阶段。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学者认为,通识教育的改革目标中应该贯穿一个基本线索,即学生的人格塑造。

当前我们的通识教育改革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基础。通识教育是一种公民素质教育,公民素质既具有跨时代的一般性,也具有特定时代的特殊性,每个时代所特有的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会对该时代的公民素质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导向、公民行为准则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塑造人格,可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具体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关系四个角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表述,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教育,有利于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克服个人中心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给健全人格的塑造以精神上的激励和方向上的指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价值准则,也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尺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基础,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

其次,必须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身心健康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保障。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健康的身体是健全人格的物质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进个人的体质和身体健康,也会对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比如,运动有利于抵御抑郁的产生。心理健康则是健全人格的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生活节奏加快,每个人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再加上过去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缺失,导致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做好各项心理问题的干预诊疗,是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现实要求。

再次,必须加强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必由之路。所谓“养成”,就是在生活中、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在对规范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规范行为的重复固化,使规范要求成为直觉的意识、自然的习惯和自觉的行为,最后达到外在要求的内化融合和知行统一,并使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更符合特定人格理想的要求。人格外在地表现为性格,大致等同于稳定的性格心理特征;而性格就是稳定的行为习惯;习惯就是行为的固化。因此,培养人格,从养成教育角度看,就是要固化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稳定的性格特征就是人格的主要方面。从行为科学理论的角度看,同一种行为重复21天以上就会成为习惯,重复90天以上就会成为稳定的习惯,也说明养成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必由之路。

最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必须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客观评价的意愿与能力,其核心是对某种思想和言行进行系统分析并得出独立见解、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的原则立场。按照这种精神,人们在理性原则之下,可以质疑和批判任何世俗权威,从而扫除所有的思想迷信,这就是思想自由的批判精神的魅力。批判性思维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批判一定要建立在知识性原则的基础上。批判一定要以对本领域知识的充分掌握为前提,体现出知识性,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否则就会沦为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是对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滥用。在当今网络时代,人们在公共平台发表意见的门槛降低,方式更便捷,坚持批判的知识性非常重要。不负责任地发表信息失真、不讲逻辑的言论,不仅会给社会增加负能量,也会影响个人的认知格局、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二是批判一定要建立在建构性原则的基础之上。与建构性相对应的词语是解构性,解构性有余而建构性不足是当今很多所谓“社会批判”的共性问题,究其实质,或是因为批判者的个人认知格局狭小、视野狭窄,或是因为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或是心存不良、蓄意增加社会负能量,这都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批判的对等性,也就是批判者既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同时也要胸襟开阔,乐于接受其它的正确观点的批判并修正自己不正确的观点。很显然,加强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会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有利于他们理想健全人格的塑造。

近几年来,xg111net代理商xg111net代理商正是从以上方面贯彻落实通识教育“人格塑造”的理念。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注重氛围营造,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校园标志符号的宣传作用,努力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注重解难释疑,以领导联系习苑制度、主题班会为依托,通过讨论、演讲、交流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注重示范引导,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选树一批学生典型开展事迹报告交流,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深刻体会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真正涵义,主动将知转为识,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学生的人格塑造、合格公民培养中来。二是多途径加强养成教育。通过严格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院坚持半封闭式管理模式,严格作息制度,周一至周五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周末对学生开放。注重良好习惯养成,倡导“十大良好习惯”,要求学生每日坚持早操、早读和晚自习,要求学生文明就餐、垃圾分类、按时归寝,强化学生品行教育,提高学生公德意识。与此同时,通过优良学风建设,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三是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互动式”的管理服务平台,比如设立学生寝室管理委员会、学生食堂监督管理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组,建立学院领导联系班级制度、院领导接待日制度、学生事务恳谈会制度,将批判性思维贯穿到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中,凸显通识教育的人文精神。四是开展科研课题合作及社会实践等,大力加强学生学习共同体和服务学习体系建设,引导学生在学习合作、科研合作、服务社会中塑造健全人格。

二、关于知识学习

知识是指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成果。由于知识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是人类实践经验成果的固化,因此构成人类智慧传承的最基本载体。大学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让受教育者在传承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创造知识的能力。大学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受教育者的知识学习,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是衡量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如果说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那么知识学习就是通识教育的基础和主渠道。既然任何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活动都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那为什么“知识学习”还被列为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三要素”之一呢?这是因为与专业教育思想观念相比,通识教育对知识学习有着特殊的要求。

一是通识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寻根性。通识教育的根本是是追问在任何时代、任何变迁下,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是什么。【3】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各领域高度分化并向纵深发展是重要的时代特征。但“若要诸科学之树常青且枝繁叶茂,就需要扎实的根基,这就是知识尚未高速裂变之前的统一性、整体性和融通性……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恰恰要突出最基本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变的东西。”【4】也就是说,人类的知识虽然繁多,但在其重要性上具有不同的层阶,我们既然不能穷尽所有的知识,那就首先要关注各学科领域中的“元知识”,这类知识属于该学科的普遍原理,具有恒久的价值,对其它的知识具有衍生性,且对掌握、运用其他的知识具有启迪性。

二是通识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整体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类各知识领域都要有所涉猎,其二是对某特殊领域的知识应比较完整。知识各领域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化,这是当今时代知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现存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任何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甚至自然科学的问题都如同一个多面的立体,如果我们只是掌握狭窄的知识领域,就只能从一两个侧面审视这些问题,从而束缚眼光和思维,导致偏狭。从学生人格培养的角度看,偏执型人格往往与狭窄的认知视野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要改变偏狭,前提就是拓展知识的广度从而拓宽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这就要求在知识传授中,一定要注重合理知识结构的架构,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和学科壁垒,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知识面,也就是要注重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当今时代,由于腾讯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蓬勃发展,各种碎片化的知识和碎片化的阅读非常流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强调知识的整体性更是具有重要的时代针对性。

三是通识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建构性。所谓知识的建构性,就是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问题意识,注重问题导向,依据问题的解决路径逻辑地拓宽知识学习的领域从而建构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往往强调按照教材章节结构顺序地开展知识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的好处是知识比较系统完整、新知识的学习比较高速有效,但其最大的弊病是,所有的知识体系由于是预成的而不是伴随着学生的主动探索逐渐生成的,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比较被动,难以被激发起好奇心和创造性,长期的后果是学生容易变成知识吸收的被动机器而难以体会学习的探险乐趣,学习的简单功利性增强而持续性动力不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创新性不强。这一弊端对中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依据以上特点,在通识教育教学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尤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通识课程必须以人文学科课程为主,配以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史、人文学科的思想史及经典名著课程。调查分析表明,人文学科更能触及人们的情感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价值观的培育,这符合通识教育人格塑造的首要目标。另外,增加人文科学课程的分量也有利于纠正过去的专业教育思想模式中过分重理轻文、追求知识的狭隘实用性,使得人才培养中人文精神淡漠的弊端。【5】自然科学史和人文学科的思想史等史学课程是连接知识代沟的桥梁,也体现着知识和思想发展的谱系与逻辑,是无数亚学科分支的共同核心,这可以从历史的维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保证视野的完整性。经典名著是经过历史检验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家对当时代重要问题的深刻洞见,调查分析表明,“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具有深长久远的滋润作用,给人以创造性和不断反刍的精神空间,是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6】因此,从人格塑造、注重知识学习的寻根性、整体性角度出发,通识课程必须以人文学科课程为主,配以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史、人文学科的思想史及经典名著课程。

第二,通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研讨式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深度研读能力的培养。自主建构合理知识结构的前提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要具有问题意识,这就要求通识课程的教学不能延续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多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通过布置问题开展交流讨论的方式,倒逼学生在课堂外扩大阅读、尝试解决问题并提出观点,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不断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拓展知识学习探索的领域。而这必然就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研读能力提出要求。特别是,通识教育要走出传统的“拼盘”误区,不能片面地将“通识”理解为各方面课程简单开设一点让学生各方面都尝试一点。实际上,这种浮光掠影的学习不仅对于学生方法的积累、智慧的沉淀和专业伦理精神的培育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容易滋长浅尝辄止、虚华浮夸的不良学风。因为任何一门课程,从其内容上看虽然体现为若干学科知识,但其内在核心是知识所蕴含的学科伦理和学科精神。只有通过深度的研读,才能透过表面的知识,达到对学科伦理和学科精神领悟的境界,实现转知成识、转识成智的目标,最终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为贯彻以上知识学习的要求,xg111net代理商xg111net代理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牢固树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理念,明确大一以通识教育为主,提高通识课程的比重,增加选修课中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等基础课程,另外,还开设了专业导论课和专业基础课,供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选修。二是建立多维学业指导体系。每学期定期邀请各学科性学院的学科负责人、骨干教师面向大一学生开展集中性的学业导航。组织高年级学长、毕业校友开展朋辈成长辅导,讲授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体会。遴选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xg111net代理商相关班级的班主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三是加强大一新生人文经典阅读的指导。每年的10月份启动读书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推出《百部名著导读》。“读书节”内容丰富多彩,如“好书1+1”活动配合学院出台的“十个一学生素养砺练工程”,倡导学生每月读一本经典书籍,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集中展示优秀读书心得体会,并在主题班会上与大家分享。开展“问津大讲堂名著导读”辅导讲座,激发并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

三、关于能力锻炼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人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的类型及构成因素多种多样,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西方心理学中关于能力结构的理论有因素构成论、三维结构模型论、层次结构论等不同的理论模型。从日常生活的直观角度,人们常常将能力细分为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机械工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美国劳工部在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调查后提出,当今时代,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五项基本能力和三项基本素质。五项基本能力分别为:(1)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如时间、资金、设备、人力)的能力;(2)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4)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5)运用特种技术的能力。三项基本素质分别是:(1)基本技能: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2)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有新想法;考虑各项因素以作出最佳决定;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符号、图象进行思维分析;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分析事物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3)个人品质:有责任感,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有自制力;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7】这个分类标准其实是将个人的所有受教育目的如人格因素、知识因素、技能因素全部纳入了能力素质的范围,宽泛至极。

作为通识教育理念“核心三要素”中“能力锻炼”的“能力”,比上述定义范围要窄一些,实际上类似于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所提出的“关键能力”。 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使人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以便胜任人生生涯中各种不可预见的变化。关键能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设想,即存在这样的能力,它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8】学生具备这些关键能力,就如同掌握了捕鱼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现成的鱼。我们的教育活动如果让学生获得了这些关键能力,就达到了“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的目的。

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能力,为什么通识教育还要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锻炼?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基于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大的时代背景的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大爆炸将会给教育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是受教育者面对海量信息,其甄别和选择的难度会增大。过去信息量少,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获取信息。但在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快速,海量信息每天充斥我们视野的时候,人们又会面临另外一个难题,即如何在海量信息中保持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包括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不动摇、如何掌握正确的技术迅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等等。第二是包括知识和技能在内的信息的半衰期急剧缩短,加速了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老化,加剧了产业升级换代,使得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岗位流动性、职业流动性增强,其在校期间学习的具体知识技能与真实就业岗位的匹配度越来越差,这必然要求劳动者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并具备较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是基于学生某些重要能力锻炼不够的缺陷。这些缺陷大致有以下方面:第一是学生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各项日常生活事务基本上由父母家人包办,缺少必要的锻炼。进入大学后,不仅没有必须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导致独立生活能力差、集体宿舍生活不习惯、大学适应性障碍等多方面问题,不仅影响学业,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第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督促监督被动学习、为考级考证考研考试找工作而极端功利性地学习,缺乏主动的钻研精神,不能体会学习和钻研的乐趣。

三是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能力锻炼体系设置割裂化的问题。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教育活动应该促进学生人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的均衡协调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并塑造人格。但传统教育模式在以上几个方面常常被割裂化,导致能力锻炼的体系设置杂乱,效果较差。比如,我国高校往往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开来:在学校层面设立有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团委,教务处及各学院教师主要负责学生课堂教学领域的知识学习活动,学生工作处、团委和各学院辅导员队伍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组织系统最严密、评价系统规范严格,但很多教师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满堂灌,单纯以知识性讲授为主,不能、不愿也不会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从而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即使在第一课堂中安排某些能力锻炼的课程如“写作课”、“演讲与口才”等,但这类课程往往沦为单纯的技能课程。学工处、团委系统组织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多彩,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但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完整的体系,内容及其效果评价的随意性较强,容易相互脱节。同时由于没有刚性的规范要求,难以调动全员参与,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只能作为一种补充,不能寄予不该有的期望。以上弊端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中一直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难题:教书与育人、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常常沦为两张皮而没有实现有机的融合,学生的能力锻炼体系设置割裂化。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xg111net代理商xg111net代理商提出了将“能力锻炼”作为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三要素”之一。在实施通识教育改革中,我们一直比较注重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锻炼: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是大学生走向自立自强的前提和基础,熟练掌握基本的日常生活自理技能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心理成熟、责任感健全的具体体现。调查表明“95后”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大一是提高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期,是大学阶段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基础,加强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是通识教育的应有之义。学院以“严格管理、贴心服务”为手段,多维度提高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大力开展学生生活园区建设工程,通过开展寝室风大赛、内务检查、文明寝室创建等活动,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事务的自理意识。通过主题班会,开展“月末晒账本”、“周末晒日程”活动,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科学理财、合理安排时间。实施“十个一学生素养砺练工程”,制作“学生素养砺练记录手册”,通过量化考核,帮助学生自我督促检查,克服无节制上网、抽烟喝酒、作息不规律、不勤于体育锻炼的不良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引导学生制定“成长与发展规划”,制作规划表格,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进行目标定位,实现科学自理。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在语言能力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语用能力,是指个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善于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高的体现,许多美国研究型大学都将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列为通识教育的基本项目。哈佛大学曾做过访谈调查,调查学生最希望加强哪项技能,结果学生提到写作能力的次数比其他能力高出3倍。【9】针对写作能力的培养,xg111net代理商xg111net代理商开设了无学分课堂《写作专题》,通过论文写作、新闻写作、社会调查写作、演讲稿写作等授课专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学生可根据兴趣自愿选择听课。学院依托记者团、青年传媒中心等校级学生组织,为学生提供院网、院刊、院报等平台,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学院工作的宣传报道,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其次是口头表达能力。学院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校本部朗诵比赛、主持人风采大赛等活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锻炼空间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学院成立了通识电视台,通过录制视频节目展现学生风采,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又一展示平台。

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要充分发挥技能培训课程及第二课堂的作用,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研究表明,单纯开设的技能课程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很有限,在学科的实际背景中,将交流技能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与某学科特定的书面作业结合起来,是最完美的做法。并且只有技能类课程与其他通识类课程融合,技能培训的目的才能升华为通识教育的目的。【10】梅腾斯之后对关键能力理论作出重要发展的雷茨(Reetz)和劳尔·恩斯特(Laur Ernst)也认为,要在学校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关键能力,就必须将关键能力放在完成具体的真实的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做”即“行动”来获得和发展,特别是要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8】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哲学史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在涉及每个哲学派别的哲学家思想中,有意识地安排讨论、辩论,要求学生通过课后的查询资料,就某个具体问题撰写短文甚至论文,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方面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哲学知识深入哲学家的思想,领悟哲学的精神精髓,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正是基于此,所以在大一的课程中,学院普遍要求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小论文写作,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将人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统一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特别是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依据上文,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加强其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能力锻炼的过程。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并形成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科学态度和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xg111net代理商xg111net代理商精心打造了“问津大讲堂学生主讲人”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探索问题。每届活动从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持续时间较长。活动初赛要求学生根据兴趣自选主题,通过广泛阅读、查找资料写一篇学术论文,并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术演讲。从初赛结束到复赛开始的五个月时间里,学院会选派专家对进入复赛的同学的演讲论文进行专门指导,帮助他们修改和完善。在这段时间,进入复赛的选手会利用课余时间多次与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对论文进行全面、系统地修改,有的选手的论文修改甚至多达二十余次。由于综合评分中不仅包括论文的质量,还包括演讲时的表现,这就要求选手不仅要写出好的论文,还需要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院会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专门的演讲技能培训。比赛结束后,学院会整理集结出版优秀学生主讲人优秀论文集,并选派优秀的选手到校本部进行演讲展示。经过四年的积淀,“问津大讲堂”学生主讲人评选活动已在全校广大师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还曾被新华网、荆楚网、长江网、今日湖北等新闻媒体跟踪报道,成为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

四是大力扶持特色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特色社团属于通识教育的隐性课程,对于丰富学生的大学体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院大力扶持特色社团发展,以学术科技、人文公益、社会实践、体育文艺四大类社团沙龙体系为支撑,打造“学生特长发展计划”,促进学生特长发展,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